书单拯救不了青少年阅读
炎炎夏日,正好读书。
对于放暑假的孩子们来说,用这两个月遨游书海,再合适不过。
暑假前夕,学校、老师、媒体、出版社等都会给孩子们列出五花八门的书单,精心搭配了文学、科学、艺术、体育等方面的各类书籍,可谓是一道道“营养套餐”。
眼下,暑假已经过半,要说这些“营养套餐”吸取得怎样,恐怕多数孩子不一定能达到预期。
近来就有家长向笔者反馈,虽然自己也希翼孩子能多读书,但发现不少书单要么不适合自家孩子,要么就是变成了读后感、手抄报等作业,孩子有抵触。此言一出,不少家长纷纷“附议”。
一边是社会各界的“用心良苦”,一边是孩子们的“消化不良”,推动青少年阅读,到底该何去何从?
温州城市书房
一
“少年智则国智,少年强则国强”,梁启超留下的铿锵语句,早已道出了青少年之于国家的意义。在青少年阅读这件事上,家庭、学校、社会都达成了一致,不敢懈怠。
今年春天,国务院和省政府的工作报告中,关于全民阅读,都由以往的“倡导”提升为“深入推进”。一张张书单,更是体现了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的关心和期待。
然而,如此关心期待,是否真的能填补孩子们的精神需求?
其实,青少年暑期阅读不理想,不能全怪孩子。“书单”也需要反思。
在平台上搜索一下,各类书单大多仍以推荐纸质书为主。但是,读物匮乏的时代早就过去了,现在孩子们要看、要听的内容不是不够,而是太多了。
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,多元媒介制造的视听震撼远远胜于文字,长长的书单还能否吸引孩子们的兴趣?
萧山书城
当然,书单的推荐者自然也考虑到了这些问题。于是,伴随书单,往往还会一起“布置”些读后感、手抄报等任务来督促阅读。但这些,反而成了阅读的负担,也就难免青少年敷衍读过、应付了事。
归根结底,有些书单过于“冷冰冰”,缺少了温情的引导。有些书或许连推荐者自己都没认真读过,就一股脑地被推到了青少年面前,而至于孩子们读不读、怎么读,都不是“书单”所考虑的了。
大家不能全然否认一张张书单的引导意义,而书单若是没有真正落脚于阅读这一行为,最后收获的也将是“推而不广”。
二
阅读的目的之一,是拓宽眼界、认识世界。
说到底,推广青少年阅读,目标不在于读的书多,而是要看青少年是否真的从阅读中收获了常识和乐趣,又是否发自内心地爱上了阅读。
这些年,浙江推出了一系列青少年阅读推广活动,在实践中得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经验。
其一,爱玩是孩子的天性,也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方式,面向青少年的阅读推广,也一定是顺着天性而有所为,基于书本而不局限于书本,开发更多新“玩法”,尤其是引导孩子们多动手、多实践。
早在2020年9月,浙江省社科联与钱江晚报一起,发起了“浙里·悦读”读书会联盟,至今已有24家成员单位,其中不少读书会把青少年阅读推广作为工作重点。
比如今年夏天,鑫藏修公益书屋组织二十多位来自杭州市区的青少年,跟随“走进宋韵”夏令营来到余杭百丈镇,观察竹子的生长、体验竹简制作,最后在竹简上誊抄宋代诗词。这段经历,让孩子们对阅读留下期待和快乐的印象。
读万卷书,也要行万里路。到大千世界中体会常识的微妙,在切身经历中感知学习的快乐,阅读才会产生入脑入心的效果,阅读兴趣也会提高。
其二,这一代青少年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,对他们来说,传统阅读也可以呈现为新媒介形态下的多元互动。
如果问问身边的小学生,你会发现,不少孩子都拥有自己的社交账号,甚至还有数千粉丝,他们说起短视频制作来都头头是道。
“我是小小书香大使”公益短视频活动中,许多孩子以“推荐人”的身份,向网友介绍书籍,分享阅读体会。有的孩子甚至读书、推荐、制作视频都一手独立操办,孩子们的充实和自信,也就油然而生。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与其让孩子闷头读书写读后感,倒不如让他们以全新的方式去分享、展现和探索。
三
推广青少年阅读,培养兴趣是第一步,往深了说,终究还是希翼孩子们能在阅读中,锻炼独立思考和钻研的能力,帮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克服一个个困难、实现一个个目标。
不久前,作家袁敏在新书《巴大叔和他的孩子们》里记录了“科学特级教师”陈耀的故事。
这位在书里被称为“巴大叔”的小学科学老师,在温州当地小有名气。为了带孩子做实验,开坏了自己的两辆汽车,贴进去了十多万元的科学实验器材,每个周末还带孩子去户外“探险”。在他的引导下,孩子们一个个充满了探索求知的欲望,为了揭开科学谜题,自发去寻找答案。
所以,“巴大叔”又何尝不是孩子们的“隐形书单”?
“拔节孕穗期”的青少年更需要的是热爱阅读的“阳光雨露”,这样的氛围需要全社会一起营造。
只是,要把这些做好,远比列一张书单要难得多。正如许多网友所说,如果大人们都满足于躺在沙发上刷视频,又怎么去要求孩子在书籍中探索未知。
暑假虽已走过大半,但真正拿起书本,什么时候都不嫌晚。
转自浙江宣传公众号,编辑之江轩。
书单拯救不了青少年阅读
炎炎夏日,正好读书。
对于放暑假的孩子们来说,用这两个月遨游书海,再合适不过。
暑假前夕,学校、老师、媒体、出版社等都会给孩子们列出五花八门的书单,精心搭配了文学、科学、艺术、体育等方面的各类书籍,可谓是一道道“营养套餐”。
眼下,暑假已经过半,要说这些“营养套餐”吸取得怎样,恐怕多数孩子不一定能达到预期。
近来就有家长向笔者反馈,虽然自己也希翼孩子能多读书,但发现不少书单要么不适合自家孩子,要么就是变成了读后感、手抄报等作业,孩子有抵触。此言一出,不少家长纷纷“附议”。
一边是社会各界的“用心良苦”,一边是孩子们的“消化不良”,推动青少年阅读,到底该何去何从?
温州城市书房
一
“少年智则国智,少年强则国强”,梁启超留下的铿锵语句,早已道出了青少年之于国家的意义。在青少年阅读这件事上,家庭、学校、社会都达成了一致,不敢懈怠。
今年春天,国务院和省政府的工作报告中,关于全民阅读,都由以往的“倡导”提升为“深入推进”。一张张书单,更是体现了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的关心和期待。
然而,如此关心期待,是否真的能填补孩子们的精神需求?
其实,青少年暑期阅读不理想,不能全怪孩子。“书单”也需要反思。
在平台上搜索一下,各类书单大多仍以推荐纸质书为主。但是,读物匮乏的时代早就过去了,现在孩子们要看、要听的内容不是不够,而是太多了。
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,多元媒介制造的视听震撼远远胜于文字,长长的书单还能否吸引孩子们的兴趣?
萧山书城
当然,书单的推荐者自然也考虑到了这些问题。于是,伴随书单,往往还会一起“布置”些读后感、手抄报等任务来督促阅读。但这些,反而成了阅读的负担,也就难免青少年敷衍读过、应付了事。
归根结底,有些书单过于“冷冰冰”,缺少了温情的引导。有些书或许连推荐者自己都没认真读过,就一股脑地被推到了青少年面前,而至于孩子们读不读、怎么读,都不是“书单”所考虑的了。
大家不能全然否认一张张书单的引导意义,而书单若是没有真正落脚于阅读这一行为,最后收获的也将是“推而不广”。
二
阅读的目的之一,是拓宽眼界、认识世界。
说到底,推广青少年阅读,目标不在于读的书多,而是要看青少年是否真的从阅读中收获了常识和乐趣,又是否发自内心地爱上了阅读。
这些年,浙江推出了一系列青少年阅读推广活动,在实践中得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经验。
其一,爱玩是孩子的天性,也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方式,面向青少年的阅读推广,也一定是顺着天性而有所为,基于书本而不局限于书本,开发更多新“玩法”,尤其是引导孩子们多动手、多实践。
早在2020年9月,浙江省社科联与钱江晚报一起,发起了“浙里·悦读”读书会联盟,至今已有24家成员单位,其中不少读书会把青少年阅读推广作为工作重点。
比如今年夏天,鑫藏修公益书屋组织二十多位来自杭州市区的青少年,跟随“走进宋韵”夏令营来到余杭百丈镇,观察竹子的生长、体验竹简制作,最后在竹简上誊抄宋代诗词。这段经历,让孩子们对阅读留下期待和快乐的印象。
读万卷书,也要行万里路。到大千世界中体会常识的微妙,在切身经历中感知学习的快乐,阅读才会产生入脑入心的效果,阅读兴趣也会提高。
其二,这一代青少年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,对他们来说,传统阅读也可以呈现为新媒介形态下的多元互动。
如果问问身边的小学生,你会发现,不少孩子都拥有自己的社交账号,甚至还有数千粉丝,他们说起短视频制作来都头头是道。
“我是小小书香大使”公益短视频活动中,许多孩子以“推荐人”的身份,向网友先容书籍,分享阅读体会。有的孩子甚至读书、推荐、制作视频都一手独立操办,孩子们的充实和自信,也就油然而生。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与其让孩子闷头读书写读后感,倒不如让他们以全新的方式去分享、展现和探索。
三
推广青少年阅读,培养兴趣是第一步,往深了说,终究还是希翼孩子们能在阅读中,锻炼独立思考和钻研的能力,帮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克服一个个困难、实现一个个目标。
不久前,作家袁敏在新书《巴大叔和他的孩子们》里记录了“科学特级教师”陈耀的故事。
这位在书里被称为“巴大叔”的小学科学老师,在温州当地小有名气。为了带孩子做实验,开坏了自己的两辆汽车,贴进去了十多万元的科学实验器材,每个周末还带孩子去户外“探险”。在他的引导下,孩子们一个个充满了探索求知的欲望,为了揭开科学谜题,自发去寻找答案。
所以,“巴大叔”又何尝不是孩子们的“隐形书单”?
“拔节孕穗期”的青少年更需要的是热爱阅读的“阳光雨露”,这样的氛围需要全社会一起营造。
只是,要把这些做好,远比列一张书单要难得多。正如许多网友所说,如果大人们都满足于躺在沙发上刷视频,又怎么去要求孩子在书籍中探索未知。
暑假虽已走过大半,但真正拿起书本,什么时候都不嫌晚。
转自浙江宣传公众号,编辑之江轩。